查看原文
其他

秋风 | 我眼中的梁漱溟(下)

秋风 暑期研习营
2024-08-25





梁漱溟先生,是现代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思想和政治人物。


在这一系列的关于历史人物的讲授中,我是比较偏向于既有思想又有行动的人物,而不是过分地重视那些仅有思想而没有行动的人物。因为我想,中国文化有一个根本精神,那就是“天行健,君子要行而不已”。我们的圣贤,不止是是沉思的智者,而是起而行道者,所以在现代新儒学的这几位代表人物中,我自己是最钦佩梁漱溟先生。——秋风老师讲述
  

梁漱溟(图片来自于网络)

我们今天再看现代新儒学,应该就可以看得更清楚。


在20世纪的像三四十年代,一直到八九十年代,很多研究思想史的人啊,其实都不是很重视它,因为他们这些人呢,都是从大学里面出来的,而大学呢,当时其实都已经是全盘的日本化或者美国化了。我们的大学体制呢是比较完整地引入了异国的体系。而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,大多数其实是活跃在大学体制以外。


所以大学里面这些教授,他们培养出来的人呢,好多都是反传统。所以当他们在写历史的时候,就更注重反传统的这一支。所以像现代新儒学呢,在以前的哲学史、思想史里面其实写得就比较少。但是应该说最近这二三十年吧,这个情况已经改变了。我们现在其实看得就很清楚,现在中国思想史上或者说哲学史上,最有贡献的还是现在新儒学。在当初,曾经非常走红的,网红级的那些思想人物啊,其实我们现在来看都没啥价值。他们当时影响很大,为什么?因为他们当时的那个呐喊啊,的确能够鼓动人心,尤其是青年人的心,但是呢那个只是一时的呼喊,它没有能够解决我们这个文明新生转进的根本问题。它一直在空中飘,各种看起来非常时尚的观念,在空中飘来飘去。它不接地气。因为它对我们自身的这个传统呢,它就或者看不见,或者一脚把它踹到一边去。


那么这样的思考呢,终究就离我们这个文明的新生转进太远,对吧?所以随着时间推移,越往后其实它那个价值就越小。相反呢,现代新儒学的思考呢,时间越长,像酒一样,越来越醇厚。因为它思考的是真问题,因为几亿人就是这么生活的。你现在说你们现在这个生活方式都错了,你们应该换一种生活方式,那怎么可能,对不对?像中国人要祭祀祖先,对吧,他孝敬父母,你说这个错了,其实你这样说就没用,老百姓该怎么生活他还是怎么生活,对不对?你北大的教授啊,燕京大学的教授,呼喊几声有啥用啊,其实你自己都做不到,对不对?胡适一天到晚说反传统,那最后你不也回家去孝敬父母去了嘛,对不对?所以这个文化呢,它是有一些根本的东西,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规模庞大,而又历史悠久的国家文明来说,那根本的东西就不可能改变


张之洞像(图片来自于网络)


所以一个思想者呢,你唯一可以思考的,就是怎么让这些人的生活变得稍微好一点,仅此而已。你不要想着去把这些人全部都改变了,那不可能,对不对?所以现代新儒学,其实它的努力就是要让中国变得好一些。为此呢当然要学习西方的各种技术啊、知识啊、制度啊,是吧?这些都是需要学习。但是呢,首先我们要守住自己的根本,这个其实也是张之洞所讲的以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。所以其实在“新文化运动”的时候,我们就能看到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两条路线的斗争,这个斗争呢一直贯穿20世纪,一直到我们今天这个斗争还在进行过程中。

 



中国农民和中国农村问题



我想梁漱溟先生的意义啊,首先就在这个地方,他高举起了守护中国文化的大旗。那么后来呢,当然梁先生还有很多故事,他又从事乡村建设运动


其实,当时还有其他的仁人志士,也都在从事乡村建设运动。那中国共产党呢,其实也是在进行这个乡村建设运动,只不过它是用一种比较激进的方式。所以为什么梁漱溟和毛泽东啊,他们在这个中年以后就成为好朋友,但是一天到晚吵架,因为他们都认识到了农村问题很重要,很关键。尤其是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啊,中国农村崩溃了。


梁漱溟《乡村建设理论》

(图片来自于网络)


中国农村崩溃的原因很简单,就是中国呢进入到了全球的这个分工体系里边,而我们这个国家呢,对于经济啊是缺乏最基本的保护,因为这国家就没了,是吧?北洋那个时代,这整个国家就处在一个解体的状态,中央政府缺乏最基本的权威。所以,在政治经济这个方面就完全没有通盘的考虑。这样几亿农民啊,就完全暴露在全球市场的波动之中,猛烈的冲击啊,没有一个堤坝来阻拦它。所以农民啊其实大量地破产。再加上当时晚清以来推动的城市化,工业化,导致乡村的精英大量地流出农村。


我们现在也是这样,所以这个现象也是持续了一百多年了,农村日益萧条,因为农村社会就没有领导者,那留在农村的人都是土豪劣绅。我们今天其实留在农村大概也是土豪劣绅,所以党和政府要打黑,要扫黑。扫黑的关键是在乡村。因为乡村社会的民众呢,就是老弱孤寡为主,那有几个青壮年,他们成黑社会了。他们就是用暴力,软暴力、硬暴力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。其实现在你要想想,这个政府还是很强有力的,无产阶级专政的这个铁拳,动不动还挥舞两下,那你要想想在北洋时代,在民国时代,那连这个铁拳都没有啊,所以那些土豪劣绅就做大了。那就是鱼肉乡里,普通老百姓就没有活路。


所以当时社会的精英都看到这个问题了,都要解决这个问题。孙中山要解决这个问题,蒋介石要解决这个问题,共产党也是要解决这个问题,梁漱溟先生呢也要解决这个问题。当时还有受到美国基督教会支持的晏阳初,他们也是试图解决这个问题。所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为什么后来转向以农村,以解决农民问题作为重点,其实它是有这么一个背景。


那梁漱溟先生呢,我觉得非常值得钦佩的地方啊,是他在现代新儒学的思想人物中,是起而行动的人。他自己到河南,到山东,就住在乡村里面,大概十几年时间吧,一直想要解决这个问题。当然也就是在这个乡村建设的过程中,他逐渐发现,当时中国社会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?就这个社会欠缺组织,用他后来在《中国文化要义》中所说的话呢,叫“中国人没有集团生活”。


其实这就是我们前头一直在讲的一个问题,没有强政府,国家的组织化程度太低。实际上一个现代国家,它跟一个传统国家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,在现代国家啊所有的老百姓都被组织起来了。当然梁漱溟先生呢把它归结为中西文明的差异,实际上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古今的差异。


因为西方人到中国来呢,它是一个现代国家了。实际上在古代的欧洲,它的国家组织化程度也很低,大概还不如中国。所以它在漫长的古代史中,它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不如中国。但是它到了这个所谓现代吧,过去的这三四百年,它的国家组织化程度迅速提高,因此才打败了中国。而中国人口如此众多,我们那个经济总量仍然是世界第一,但是连续地吃败仗,原因很简单,就是老百姓根本就没被组织起来。


所以像孙中山啊他们一直在讲一个话,叫“中国人是一盘散沙”,对不对?那现在就需要水泥把把这个散沙要连成一体。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啊,从20世纪的20年代开始,大家都是在找“水泥”,只不过不同人找的是不同牌号的水泥,所以最后的牢固程度不等。像孙中山他也在找,老蒋也在找。其实梁漱溟先生也在找,所以他到乡村建设,首先是组织农民.那他怎么组织?他通过学习来组织,他希望组织农民来识字啊,来学习农业知识啊,然后讲讲儒家的道理啊,通过这个来组织,但最后发现其实这东西不灵。


梁漱溟与毛泽东

(图片来自于网络)


最后我们也可以说,这是一场“寻找水泥”的竞争,最后竞争的结果是共产党胜利了。共产党找的这一套技术啊——组织农民的技术,最有力,它最后取得成功了,所以其实梁漱溟先生这个乡村建设,最后是以失败告终。当然失败可能还有另外的原因,因为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,所以他这个努力就中断了。但其实梁先生大概下去几年,他就发现啊,他自己这个办法实际上不灵,所以梁先生在当时呢其实是很痛苦,也没有出路,就是那种人没有出路的这种感觉,那种绝望的感觉。还好这个日本军国主义一侵略,这问题他不用考虑了,就考虑怎么样去民族自救了。所以等到后来解放以后,梁先生和毛泽东呢虽然发生了很多争吵,但是梁先生呢对于共产党把农民组织起来这一点,是钦佩万分。


所以他在共和国建立以后,写了两三篇文章,当然在当时那种大环境下嘛,他也是在反思自己的努力为什么失败了,而共产党为什么成功了。那么他所确认的这个共产党最大的成功就是把农民组织起来了。其实我们由梁先生这样的一个评论,反过来我们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,所谓现代历史的主题是什么?就是把人民怎么更有效地组织起来,这是现代化的前提。组织起来你才能够有能力,去从事各种现代化的建设事业。


这是我们讲梁先生从事乡村建设啊,他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的失败,最后反衬了共产党的成功,这是我们讲第二点。

 



三军可夺帅,匹夫不可夺志



那最后简单讲一下,梁漱溟先生确实是极有士人风骨。因为1949年以后,我们国家呢,领导人其实也是犯了很多教条主义的错误。其中错误之一,这个我们后面会讲到啊,这里简单提一下,错误之一就是反中国文化。


那我们别的不用讲,就讲讲这个“批林批孔”。你批林彪呢,当然是党内路线斗争嘛,确实可能涉及到对于怎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,可能毛、林有不同看法,但是最后这个斗争呢把孔子扯进来了。当时大家都在批孔啊,然后梁漱溟先生就发言,在政协连续两个下午发言,所以这老头是非常倔啊。他就讲,你让我批林没问题,但批孔我不干。他说我看不出来林彪和孔子有啥关系。


”批林批孔”运动(图片来自于网络)


其实还真有那么一点关系,因为当时不是公布了林彪反革命集团、反党集团的材料嘛,那个材料呢就写到,说林彪啊在他的卧室里面,就挂着孔子的话,什么克己复礼啊之类的,然后他给叶群,给林立果写的信或者便条里面,都曾经引用过《论语》中的话,可能林彪还真是对儒家这些道理有兴趣。所以反中国文化和守护中国斗争在党内啊,也是始终存在。但是呢这个因为批林所以批孔,这个逻辑确实是有点牵强,是吧,所以这个梁先生当时大概是唯一一个抗议的人


然后政协就开始把这个“批林批孔”运动,转成批梁运动了,展开了两个月的批梁运动。不过那个时候,毛呢已经到了晚期了,身体大概也不好,所以呢,这事情大概也就不了了之了。但是我想这个士人风骨啊,还是值得我们非常钦佩。


那么我觉得当然更重要的是,到了80年代,可以说叫中国百废待兴。经过“文革”的浩劫之后啊,方方面面都需要拨乱反正,那在这个时代呢,梁先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,在文化上拨乱反正。梁先生大概是这个80年代啊最重要的文化人物,他把他在“新文化运动”中所讲的那些道理,守护中国文化的那些观点啊,在80年代再度地向各界论述。


所以可以说中国文化在过去几十年的复兴啊,梁先生是厥功至伟。他当时也组织了中国文化书院,因为梁先生是过来人啊,对不对?他在新儒学诞生的时候,他就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,他一直都是在思考这个问题,他还在实践,那么在80年代呢他又再度就此而发声,所以他把我们这个时代串起来了。用儒家的精神和思想,把这几个时代贯通了。这个政治虽然几度变换,但是呢,在我们中国啊始终有一个潜流,它不是主流,但它始终在流动,那就是我们这个文明的生命力,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,儒家的那个精神,儒家的最基本的这个义理。始终有人在守护着它。


冯友兰(图片来自于网络)


梁先生应该是1988年去世的。那之后呢,当然弘扬中国文化的、继承中国文化的学者越来越多了,所以我们可以说梁先生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。所以他在我们儒学的发展史上,他在我们中国文化现代发展史上,其实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。当然也有其他的儒学学者,比如像冯友兰先生,在我们过去这几十年来儒学复兴中,也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。但是他成家,就成这个儒家,本身就要晚于这个梁先生。再加上他的学问呢,其实相比于梁先生来说,更有西方的风格,他是那种分析哲学的路径。所以其实他对儒家义理的理解啊,就不如梁先生深切著明,要欠点火候。


所以可能真正把这个儒家的精神传承下来的,大概还是梁漱溟先生



(注:本文选自教学片《中国人的历史》第二辑,秋风老师讲述)




 推荐阅读 

秋风 | 我眼中的梁漱溟(上)

更多秋风老师《我眼中的近代历史人物》系列,敬请期待 





👇

报名暑期研习营

坐在课堂里跟秋风老师相聚!



/ 想看更多好内容,请关注它吧!

你点的每个“在看”,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


修改于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暑期研习营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